原文自帛书版甲本、帛书版乙本、王弼本拆摘而来,《道德经》自古以来版本多有出入,这里采摘的仅是此段时间我理解的“原本”。
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可以言说的道,不是恒常不变的“道”。可以说出来的名称,不是很久不变的名称。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天地初有,有名之始。有始于无。自有天地后,万物生发。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以无欲的状态,可以体察道之极微深远处。以有欲的状态,会看到人类的要求。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始与母这两者都出自玄,在首谓之始,在终谓之母。这被称作玄的“玄”,是一切微小变化的发端。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
天下都知道什么样子是美,恶就产生了。都知道什么样子是善,不善就产生了。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先后,这些相反相成的概念是永恒存在的。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圣人治国,无事无政,以无为为居,自身模范感化人民,以不言为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
恃,古同德,以为恩。
宇宙万物顺应自然而发展,圣人不造作事端,有作为却不当做是有恩,成功了也不居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正是因为不居功,其功永存而不减。或者说,使功在己,则功不久矣。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不崇尚贤能多才,使人民不竞争。不以难得的财货为珍贵,使人民不铤而走险做盗贼。不让可欲之物显现,使人民不起分别心。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使民无知无欲内心简单纯朴,让人民能吃饱肚子,减少人民的思虑杂念,强健人民的筋骨。
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常使民无知无欲自然淡泊,使少数知者不敢为非作歹肆意妄为,这样就能安定整个国家。
第四章
道虚,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因其虚空而发挥作用,能始终保持不盈满的状态。如同深渊一般!像是万物的源头。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知多而欲锐,欲锐而纷争。使民无知无欲无争,即为挫其锐,解其纷。和光而不污染其体,同尘而不渝其真。
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人的感官无法感受到,但它存在。我不知“道”来自何处,它先天地而生。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生衍繁息,是为不仁。无为于万物而万物各适所用。圣人与天地同德,亦不仁。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风箱吗?中间虚空却不会枯竭,愈动而风愈出。如同天地任自然无造无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无知无欲是老子推崇的状态,多闻就多了观念的分别,在对事物的理解上有所偏向。不如守中道。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道,虚怀处卑,变化莫测,永存不减,如同雌性动物的生殖器官孕育万物。万物都是从此而出,天地亦是。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微而不觉,存而不可见,用之不尽。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天长地久,天地能够长久的原因,因为天地不求自身的利益,自然的运行,不为自己的生存而生。所以才能长生。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圣人先人而后己,天下敬之以为长。薄己而厚人也,百姓爱之若父母,神明佑之若赤子,故身常存。
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不正是由于他如此无私,才能成就其私。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最高境界的善就如同水一样,水滋养万物,又淡泊宁静。
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水还可以在众人厌恶的地方存在,这就好像是道啊!道无形,水有形故言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如同水一样好居下处。内心深藏若虚。如同天一样湛泊不动,施而不求回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言必诚且信。为政如同水流无为而治。处事任其自然发展。圣人无为无事沉默不动,任人民之自作自息。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不争,故天下没有怨尤水者也。(洪水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