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道德经》 道经9-16章


原文自帛书版甲本、帛书版乙本、王弼本拆摘而来,《道德经》自古以来版本多有出入,这里采摘的仅是此段时间我理解的“原本”。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若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

持,谓不失德也。既不失德,又盈之,势必倾危,不如止而勿行也。将兵器锻造的又尖又利,锋锐难以长久保存。

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金玉堆满房间,没有谁能一直守住。富贵而骄横傲慢,会给自己带来祸患。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满而不溢,高而不危,何能不溢不危?法天之道,四时运行,功成身退。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魂载魄,神归舍,形神相依抱一守道。虚静无为,不以物累身,不以欲害神。能够始终不相离吗?集聚精气以致柔和,能若婴儿含德之厚,精和之至乎?此亦知易行难故作此问。

涤除玄鉴,能毋有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知乎?

清洗心鉴,能使其没有瑕疵吗?爱民治国,可以不凭借智巧吗?

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

耳目口鼻之开阖,常人竞于聪敏敏达,道家所忌,故欲为雌,不欲为雄。能够不用知而明白四达吗?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生发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有,滋养万物而不主宰,这就是玄德。

第十一章

三十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挻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

三十根轮辐连接在同一个轮毂上,正因为车毂中间的虚无,轮轴得以旋转,这才有了车的作用;揉捏黏土做成器皿的形状,正因为器皿中的空无,器皿才得以发挥作用;在墙壁上凿出门窗建造房屋,正因为门窗的空无,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所以有形的事物带给人们看得见的利,空无却往往是事物发挥功用所不可或缺的。

第十二章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

丰富的色彩让人视而不见其色。驰骋田猎让人心性浮躁,轻率妄为。难以得到的东西很容易引诱人们伤德败行。饮食肥甘使人食不知味。沉迷于音乐使耳不聪,听而不闻其声。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所以圣人治理天下的方式,重民之温饱,让人无知无欲,虽外有可欲之境而亦不可见。为目,即为多欲之生活,易受外境之诱惑而伤自然。所以,去目而取腹。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得宠和受辱都会惊惶不安,重视身体好像重视大的祸患一样。

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为何称作宠辱若惊呢?为下得宠,得到了觉得惊惶,失去了也觉得惊惶,这就是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

什么叫做重视身体好像重视大的祸患一样?我们之所以有大的祸患,是因为我们有身体。当我们没有身体,还有什么祸患?但我们既有此身,则当贵之爱之,循自然之理以应事物,不纵情欲,则无患可也。

故贵为身於为天下,若可以讬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如可以寄天下矣。

重视自身胜于重视天下,若这样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爱自身胜过爱任何事物,胜过爱天下。如此,可以赋予它治国的重任。

第十四章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看它看不见,称之为微。听它听不到,称之为希。摸它摸不着,称之为夷。

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不可致诘者,无色、无声、无形,口不能言书不能传,当受之以静,永之以神,不可诘问而得之也。故合于三,无以名之,而名之为一。

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也,归复于无物。

这个叫做“一”的东西,上不皦下不昧,超然自若。道运转天地,陶铸圣灵,而视听莫寻,故不可名也。复归者,还源也。无物者,妙本也。夫应机降迹,即可见可闻。复本归根,即无名无相。故言复归于无物也。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道若有若无,若可见,若不可见。其为物也,无色无体,无声无响,然可思索而得,意会而知。此思索而得之状,意会而知之象,无以名之。故言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这样的状态就是恍惚啊。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

道既不知其始,亦不知其终,则无始无终。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有]通[域]

执今之道,治理今之天下国家。圣人能知泰初无名之道,是谓得道之总要也。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古时候那些善于行道的人,以一种微妙的“场”与外界通达感应,其内在深奥幽远,难以测度其境界。正因为难以测度,暂且勉强形容其形象。

曰:豫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释。敦呵其若樸。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

遇事迟疑审慎不敢妄为,犹如冬天渡水,豫然若欲度,若不欲度;

上德之人,其端兆不可亲,意趣不可见,犹如四邻合攻中央之主,犹然不知所趋向者也;

端庄严谨的样子,如做宾客举止端庄谦恭卑下,自慎自爱,不敢妄作。唯恐失礼不敬,招来非议;

外虽严呵若客,内则一团和气,随机舒散,无复凝滞,涣然如冰之随消随化,毫无迹象可见;

质朴、敦厚啊,好像未经加工雕琢的原木;

浑者守举真,浊者不昭然也,与众合同不自尊;旷者宽大,谷者空虚,不有德功名,无所不包也。以此宽博融合喻善为道者之宽大能容,和光同尘,不可得形名也。

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

世俗之士,以物汩性,则浊而不复清。枯槁之士,以定灭性,则安而不复生。今知浊之乱性也,则静之,静之而徐徐自清矣。知灭性之非道也,则动之,动之而徐自生矣。

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守道之人,一直注意不超过限度而满溢,正因为不追求满溢,抱残守缺(非贬义)、知足知止,不求圆成是为大成。

第十六章

致虚极也,守静笃也,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

[虚]者无欲,[静]者无为,此乃道家最基本的修养。[极]与[笃]是指心灵修炼之最高状态,极度和顶点。虚极静笃,以观万物之变,然后不为变之所乱,知凡作之未有不复也。人事、万物虽纷然杂陈,但最终仍然是无一不归复于其根,即复归于创造宇宙本体的道。

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

复归于其根的状态叫做静,静,也叫做复命。复命是事物运动的永恒规律,如今言之自然法则,知此道者,可谓明也,不知此道者,盲目行事,故谓凶也。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了悟恒常则无所不包容也。无所不包容则乃至于荡然公平。荡然公平则乃至于无所不周普。无所不周普则乃至于同乎天也。与天合德,道体大通,则乃以至于穷极虚无。穷极虚无,得道之常,则乃至于无有极也。综上,与天合德,得道之常,无恙无咎,何危之有?虽身没而道常存。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